初秋,走进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分公司,田地里茁壮成长的大豆、玉米和水稻孕育着丰收的喜悦。
【资料图】
粮食要高产,科技是关键。
从良种良法配套到农机农艺结合、从增产增效并重到生产生态协调……近年来,拥有800多万亩耕地的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分公司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同向发力,农业生产实现了每年研发推广科技成果近百项、主推科技到位率95%以上、粮食产能年均递增5%的高速发展。
中科院“黑土保护”科研项目组在做大豆田间长势监测
入夏以来,红旗岭农场的水田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吸引了不少前来考察学习的人员。2023年,为示范引领高质高效农业发展,红旗岭农场在第二管理区“水稻种植联合体+精益管理”示范区安装了7套智能节水灌溉系统,3300亩水田实现了无人操作下的智能灌溉。
“这是我们农业科技人员自己设计制作的系统,省工、省时、省水,效果非常理想。”红旗岭农场副总经理杨祁向考察学习人员介绍起智能灌溉系统,满满都是自豪感。
据杨祁介绍,该系统采用太阳能供电,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自动进行灌溉和排水,“参照前两年的实验数据,这3300亩水田仅灌溉一项年节省费用达到10.731万元。”
像红旗岭农场一样,立足农业生产实际开展技术革新已成为红兴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优良传统,许许多多的小发明、小改进、微创新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提质增产效果显著,成为这个分公司原创性科技的“本土明星”。
2021年,北兴农场经过多年田间实验总结归纳出了“五段营养法”,实现了减少施肥20%,大豆增产8%、玉米增产5%的效果,在红兴隆分公司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二九一农场科研人员创新总结出水稻秸秆还田“花搭水”搅浆技术,已在北大荒集团多个分公司推广应用;分公司农业科研人员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大豆“三五早播”技术可有效利用5月1日前少雨的天气特点进行抢播,红兴隆分公司2023年种植的200多万亩大豆全部采用了该技术。
双鸭山农场副总经理翟世华介绍说,2022年,双鸭山农场6.98万亩大豆全部采用“三五”早播技术,平均亩产达到430斤,最高亩产达到550斤。
集成应用、综合施策是红兴隆避免先进技术“不服水土、跑偏、不到位”等现象,开展自主创新的另一“力作”。近年来,这个分公司农业部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科学总结出变量施肥、水稻旱平免搅浆、大豆“三五早播”、玉米穗下节间化控等28项先进实用科技,形成了适合红兴隆地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产技术体系。
截至2022年末,红兴隆分公司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8%,两年粮食总产达到173亿斤,丰厚的科技底蕴和强劲的创新活力正成为这个分公司粮食稳产高产的制胜“法宝”。
科技人员利用红外光谱察看作物长势
“如何将粮食产能从‘十三五’期间的年均不足80亿斤提高到‘十四五’末的超100亿斤?主要的变量来自科技突破。”红兴隆分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陈月堂从事农业生产管理近四十年,对北大荒农业的发展进步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刻见解。
据他介绍,新技术研发不仅涉及领域多、专业化分工细,而且难度大、周期长。“十四五”以来,红兴隆分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突破口,全面推进与中科院、东北农大、农垦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集聚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和创新平台合力攻关,在黑土地保护、绿色高产新技术和智慧农业发展等领域破题先行,一大批先进农业科技逐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实现了生产生态效益的双提升。
北大荒友谊黑土保护实验室
坡耕地“等高”种植是北大荒黑土地保护系统措施中的一项新技术,也是红兴隆与国内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前沿科技的一个典型范例。
从2020年开始,为解决坡耕地“跑水、跑肥、跑土”导致的粮食低产和生态破坏难题,红兴隆分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区项目组合作,汇集国内农业、土壤、遥感、水肥等方面专家,在友谊农场开展了“等高环播”种植模式实验。这种集成探地雷达、草水路、变量施肥、变量喷药等13项技术构建形成的以3000亩为尺度的小流域黑土地保护与智慧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效果凸显,取得了地表径流量降低60%以上,土壤流失量降低80%以上,化肥施用量减少15%,粮食增产5%的实验结果。2022年,双方在“等高环播”技术基础上又实验示范了“等高宽埂”种植技术。
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例子在红兴隆还有很多。友谊农场与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农联双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种源 “卡脖子”技术攻关,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品种8个,将水稻14片叶诱变成适宜友谊农场区域的12片叶,辐射带动全场稻米绿色化、营养化、优质化、均质化、高效化发展;八五二、曙光等农场与多家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的白浆土旱田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技术模式,结合保护性耕作、精准施肥、一次性秸秆全量还田等耕作措施,取得了有效耕层增加到30厘米,玉米和大豆增产14%以上的突破性成果。
分公司与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区项目组联合开展的黑土地保护与智慧农业融合样板,成为黑土地保护的“北大荒模式”被全面推广;融合农业生产技术形成的“节水、净水、量水、调水”高效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实现综合节水效率提高27%,农田退水氮磷净化效率提升35%……2023年,红兴隆分公司与中科院、农垦科学院、东北农大等高校院所合作落实科技示范项目44项,示范推广科技成果135个。
中科院“黑土保护”科研项目组在友谊智慧农场对水稻长势进行监测
“当前,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红兴隆必须通过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强基固本、蓄势赋能。”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分公司副总经理赵英春说,下一步,红兴隆分公司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围绕黑土地保护、新品种研发、智能装备应用、北大荒智慧农业建设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并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不断塑造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7月19日,为期一个月的红兴隆农业植保人员培训班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结业;7月25日,分公司和各农场38名管理人员踏上农业高质量发展“取经”行程……
红兴隆分公司高素质农民培训现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十四五”以来,红兴隆分公司采取“分层实施、精准定制、全程培育”的多元化培训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脚上沾满泥巴”的本土农技专家,为打通先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截至7月末,这个分公司今年已举办“授课类”培训活动近50场,培训人员达3000余人次;召开高标准现场会、拉练会26场次;活跃在农场生产一线的本土“工匠”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为种植户“传经送宝”近千场次,实现了农业生产全域全过程的科技指导全覆盖。
提供展示身手的舞台,让科研人员学以致用、业有所成,是红兴隆提高科技创新内生动力的“筑基”之作。这个分公司以13个农场实验站和科技园区为阵地,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围绕“良种、良法、良技”进行技术攻关,将100余万亩科技示范田和总长度千余公里的科技示范带作为创新成果的“擂台”,激发科研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动力。
二九一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程晓娟潜心农业科研12年,主持实施的玉米数字化管控高产栽培实验,取得亩产1053.3公斤的好成绩,2022年被农场选聘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经理。
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近年来,红兴隆通过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创新平台,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引领带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逐步构建起高标准的技术“供需库”和人才“蓄水池”,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友谊农场从2021年全面启动实施“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以来,筑巢引凤、聚才引智成为项目建设的首要任务。
运行两年来,农场先后投入近7000万元建设了中科院北大荒友谊现代农业实验站、黑土地保护实验室、黑土地保护研究展览馆和智慧农业管控中心,投资7150万元打造了黑土地保护与智慧农业融合样板工程,初步形成了农场与科研机构资源共享、研教结合、融合发展格局。
目前,友谊农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已吸引汇聚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优质科研和科教资源,先后承担或参与省级以上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近百项,申报专利23项;建立了225人的农场人才梯队库和118人的优秀人才储备库,为友谊农场打造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红兴隆分公司农业发展部副总经理于军华介绍说,下一步,红兴隆将着力建设好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让优秀人才在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国产高新农机装备智能化发展、种养技术推陈出新等方面“挑大梁”“唱主角”,为打造“新科技+大绿色+高标准+细精控”的农业现代化“红兴隆样板”助力赋能。
通讯员:尹怀建 徐宏宇;记者:姜斌 刘畅;摄影/视频:詹然 张靖
标签: